1977—1979珍貴的文化遺存 作家、作品、出版的歷史遺照
馮驥才三十年的情愫,激情地抒寫那個時代的場景、氣息、激情、渴望、追求、思想、勇氣、真誠與純粹。
人民文學出版社已建社六十多年,所在地朝內大街166號這座中國文學標志性建筑大樓即將拆除,這里見證了中國新文學及出版的歷史,承載著很多作家編輯的記憶。我社曾經出版過《朝內大街166號——與靈魂相遇》,主要記述人文社老一輩編輯的在復雜的政治和文學的風云變化中的個人的人生起伏,獲得了很多讀者的高度評價,此書不斷再版。本書是作家馮驥才從作家的角度講述歷史節(jié)點上的文學出版生態(tài),其中的人與事令人感慨,也少有人記述。本書是為這座即將消失的大樓樹立的另一座碑,一份珍貴的遺存。在今天閱讀市場如此變化的情況下出版本書,不光是對過去文學的一份紀念,也是對圖書出版,以及那個時候的編輯和作者的情誼的一份紀念。
本部作品以回憶的方式,詳細記錄作者在朝內大街166號兩年的生活,也兼及了當時文壇的很多重大事件。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史料價值,因為作者目前的身份和即將拆的大樓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以及現在對圖書閱讀的一些令人不安的因素,使這部作品有可期待的社會效果。
品牌店:
《凌汛:朝內大街166號(1977~1979)》記錄作者1977-1979年在北京朝內大街166號人民文學出版社“借調式寫作”的人和事。書中有大量具有史料價值的珍貴舊照,是乍暖還寒的季節(jié)不可或缺的見證。在那個年代,這些記憶一如江河早春的凌汛,帶著不可遏制的春意迅猛地來到人間。
馮驥才,浙江寧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國當代作家和畫家。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其文學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已出版各種作品(集)五十余種,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蓮》、《珍珠鳥》等均獲全國文學獎。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意、日、俄等十余種文字,出版各種譯本三十余種。
序
一、借調式寫作
二、一屋子作家
三、后樓的生活
四、一個詩人的自我拷問震動了我
五、擱淺
六、"馮驥才是反革命了!"
七、堅硬的冰面在頭頂上裂開
八、兇猛的凌汛
九、文代會后離開了朝內大街
十、又短又長的尾聲
附件:
1.《祝紅燈》·韋君宜
2.馮驥才與嚴文井的通信
3.《關于短篇小說<雕花煙斗>的一封信》·屠岸
4.《記韋君宜》·馮驥才
5.《風景里的山峰》·馮驥才
6. 馮驥才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和發(fā)表作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