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2010年第三屆中國建筑圖書獎“z佳建筑生活圖書”獎、2009年中華讀書報100佳圖書。
《北京古建筑地圖》套裝(全三冊)在大量一手研究資料基礎上,分區(qū)片介紹古都北京保留至今的珍貴古代建筑的特點和藝術成就,論述詳盡生動,圖片豐富,開本小巧便攜,裝幀精美,是了解北京古代建筑的j佳讀本??梢宰鳛榘割^收藏,又可以作為導游手冊,也可以作為研究北京城市、建筑的參考資料。特別重要的是,在迅速變遷中的北京城,今天我們手中活生生的“地圖”,可能就是明天絕版的歷史。
一切時代趨勢是歷史因果,似乎含著不可避免的因素。幸而同在這時代中,我國也產(chǎn)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搜集實物,考證過往,已是現(xiàn)代的治學精神,在傳統(tǒng)的血流中另求新的發(fā)展,也成為今日應有的努力。
中國建筑既是延續(xù)了兩千余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tǒng),許多建筑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xiàn),藝術的大宗遺產(chǎn)。除非我們不知尊重這古國燦爛文化,如有復興國家民族的決心,對我國歷代文物,加以認真整理以及保護時,我們便不能忽略中國建筑的研究。
以客觀的學術調查與研究喚醒社會,助長保存趨勢,即使破壞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漸減殺。這工作即使為逆時代的力量,它卻與在大火之中搶救寶器名畫同樣有急不容緩的性質。這是珍護我國可貴文物的一種神圣義務。
——梁思成
《北京古建筑地圖》的內容以1949年之前建成,現(xiàn)在保存完好、價值較高的歷史建筑為主,也記錄了近年拆除或重建的一些較為重要的歷史建筑。本書分為兩冊,其中一分冊所收錄的范圍是現(xiàn)在的二環(huán)路以內,亦即明清北京城以內。該冊精選了302處較為重要而完整的古建筑,圖文并茂地介紹其特點和藝術成就,另選擇了719處尚存或剛剛毀去的古建筑,列表注明其地址和保存狀況。在對各個建筑單體或建筑群進行剖析和介紹之外,本書還盡可能地從街區(qū)或城市的角度來介紹這些建筑作為城市有機整體的一部分,其獨特的意義與價值。為便于各行各業(yè)的人士使用,本書還對文中涉及的一些建筑學或中國歷史的背景知識進行了簡要的說明。該分冊從2008年5月開始策劃和編寫,經(jīng)歷了緊張而漫長的200余個日日夜夜,凝聚了編寫組年輕而勤奮的成員們的智慧與心血,吸取了國內外同類書籍的豐富經(jīng)驗,也匯集了前輩學者數(shù)十年研究與測繪的寶貴成果。
李路珂,清華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專業(yè)博士后、助理研究員。2001年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完成本科學業(yè)后,師從傅熹年院士、王貴祥教授從事中國古代建筑史與城市史研究,喜歡旅行和攝影,對中國古代建筑與城市懷有深厚感情。曾發(fā)表《北京城市中軸線的歷史研究》、《北京城市歷史要素的圖像分析與北京舊城保護》、《書評:<空間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等文章,并參與測繪故宮太和門區(qū)建筑群、西城區(qū)四合院等歷史建筑。攻讀博士期間潛心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法式制度,撰寫論文《<營造法式>彩畫研究》。
王南,清華大學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博士后、助理研究員,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外聘教師,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顧問。2001年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完成本科學業(yè)后,師從吳良鏞院士,從事北京城市規(guī)劃設計與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對老北京的古建筑懷有深厚感情。曾撰寫博士論文《北京城市美學研究》,發(fā)表多篇關于北京城市建設的學術論文如《<康熙南巡圖>中的清代北京中軸線意象》、《一幅鳥瞰照片中的北京建筑史縮影》、《明十三陵規(guī)劃設計的象征意義和意境追求》等,此外還參與編寫中國古代建筑史的電子教材《營造法式新注》,并利用業(yè)余時間組織學生測繪大量北京胡同、四合院,搶救歷史文化遺產(chǎn)。
李菁,清華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專業(yè)博士研究生。2003年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師從王貴祥教授從事中國古代建筑史與城市史研究。關注方向側重于明清北京城市的歷史與沿革,曾發(fā)表《清代北京城內的胡同與合院式住宅——對<加摹乾隆京城全圖>中“六排三”與“八排十”的研究》、《<乾隆京城全圖>中的合院建筑和街坊系統(tǒng)研究》等文章。碩士學位論文《<乾隆京城全圖>之合院建筑與城市機理探究》曾獲選清華大學優(yōu)秀碩士論文。
胡介中,清華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專業(yè)博士研究生。2003年畢業(yè)于臺灣淡江大學建筑學系,因父親桌前的一枚篆刻方印對古代歷史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2004年進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學習,師從王貴祥教授從事中國古代建筑史與城市史研究,喜愛閱讀與平面設計。攻讀碩士期間,走訪京城大街小巷,搜集、閱讀大量北京史料文獻,完成學位論文《清代北京城內衙署建筑之規(guī)模與空間布局探索》,并發(fā)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