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哲學家,他們經(jīng)常說出令人捧腹的傻話和令人汗顏的真話。這些幼兒語言的表達,是孩子天性的盡情舒展,而父母的回應,不僅決定了親子溝通的質(zhì)量,更決定了愛的質(zhì)量。
★周國平覺得自己命中就該做父親,比做別的什么都心甘情愿。從女兒啾啾咿呀學語開始,他便像一個尋寶人,一點一滴地撿拾著寶貝有趣的表達。在他看來,父母和孩子高質(zhì)量的談天說地,不僅能賦予親子關系平等、獨立的精神性品格,還能成為孩子愛智的起點,賦予他們的靈魂一種深度,賦予他們的人生一種高度。
★在《女兒四歲了,我們開始聊哲學》中,周國平提供了一條路徑,帶為人父母者去看到小寶貝的大能量,并將其開啟,從而成就孩子一生愛與溝通的智慧。
《女兒四歲了,我們開始聊哲學》(手繪全彩·四冊)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兒童如果沒有與他人的互動經(jīng)驗,長大后就很難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親子對話是兒童獲得互動經(jīng)驗的重要來源之一,而具有哲學智慧的親子對話,不僅能夠成為孩子愛智的起點,賦予親子關系一份高質(zhì)量的愛,還能引導孩子成為豐富、善良、高貴的人。
本系列作品是著名哲學家周國平與女兒啾啾在親子互動中溫情對話的實錄。從女兒啾啾幼時起,父親周國平便喜歡與她談天說地。父女倆的談話內(nèi)容從兒童十分好奇的“真有圣誕老人嗎?”“為什么愛爸爸媽媽?”“長大是怎么回事?”“世界的一輩子有多長?”等通俗命題開始,最終引向?qū)徝馈?、生命、認識等深刻主題。大哲學家的稚拙渾樸與孩童的奇思妙想相映成趣,一幅幅意境悠長的水彩手繪圖穿插其中,字里行間、畫里畫外洋溢著哲理之光、生命之美。
在《你為什么愛爸爸媽媽?》里,父女倆談話的內(nèi)容是“愛”。人與人的相遇是人生的基本境遇。孩子來到父母的生命中,何嘗不是一種偶然又珍貴的邂逅?在孩子幼小時,就給予他們高質(zhì)量的愛和靈魂上的自由,便能抵達為人父母者的最高境界——做孩子一生一世的親密朋友。
周國平
有人問我:周國平,你有很多的身份——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你喜歡哪一個?我說,我其實在乎的是“父親”這個身份。我在人生中十分看重的東西,也就是我在教育上非常想讓孩子得到的東西。進名校,謀高薪職業(yè),這些都不應該成為人生的目標,所以也不能成為教育的目標。我的期望比這高得多,就是愿孩子成為一個豐富、善良、高貴的人。
作為父母,我覺得沒有權利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我在跟女兒相處的日子里,有時候她教我的東西,比我教她的東西多得多。我并沒有比她高明多少,所以我覺得自己沒有權利去支配她、指導她。我唯一能夠給予子女的,是用心的陪伴。
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其實是給孩子的人生打底色的過程。如果家庭中充滿了歡樂和愛,親子間充滿了無盡的對話與游戲,孩子的人生底色必然是溫暖而光明的。我相信,這樣的孩子,將來一定會擁有美好的心靈。
我害怕什么,你知道嗎
誰都喜歡屬健康
奶奶太重了,我抱不起來
又是老問題
我做了好事,你就哼哼唧唧
爸爸媽媽說幾句話
我為什么愛爸爸媽媽
你和媽媽怎么會結(jié)婚
我喜歡媽媽的味兒
我不想
小哲學家大傳你輸
你也很有名
我們聊什么呢
書中的話是我說的
對爸爸媽媽說幾句話
小棉襖穿上了
爸爸怎么老工作呀
我想你,想得不得了
我不要爸爸去
我的爸爸是一個好爸爸
對爸爸媽媽說幾句話
大愛在人間
每頓飯都給你送
還是你們的小啾啾
對爸爸媽媽說幾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