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繼荷馬、維吉爾、但丁、歌德之后的最后一位史詩巨匠
★尼采的終身摯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創(chuàng)作起源
★現(xiàn)實與理想的激烈沖突,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戀
《伊瑪果》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爾·施皮特勒的長篇小說。男主人公維德以“審判者”的身份歸來,來“審判”自己昔日的戀人、已為人妻的伊瑪果。經(jīng)歷了痛苦掙扎一系列的過程,維德最終選擇了離開,遠走異國他鄉(xiāng)。這是一部充滿自然主義色彩的作品。
卡爾 .施皮特勒
Carl Spitteler(1845—1924)
生于瑞士里斯塔爾一個高級官吏家庭,1863年就讀于蘇黎世大學法律系,1865年在巴塞爾學習法律,后又轉至蘇黎世和海德爾貝格大學攻讀神學。1871年之后,陸續(xù)在俄國、芬蘭和瑞士國內任教。1881年發(fā)表處女座《普羅米修斯和埃庇米修斯》,但是反響并不大。
1900年至1905年,施皮特勒集中精力創(chuàng)作了他一生杰出的代表作《奧林匹亞的春天》,這首氣勢宏大、情緒激昂的敘事史詩使他贏得了歐洲優(yōu)秀詩人的聲譽。除了創(chuàng)作詩歌之外,施皮特勒還發(fā)表一些小說、戲劇作品,在小說《伊瑪果》(1906)中,描寫了理想的愛情和現(xiàn)實的激烈沖突,充滿了幻想與哲學思辨,是不可多得的杰作。1919年,施皮特勒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盡管這看上去有些姍姍來遲,1914年他就曾出現(xiàn)在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名單上。
伊瑪果 1
審判者歸來 3
大失所望 38
沉迷在家鄉(xiāng)的溫馨地獄中 49
搏斗索伊達 67
維德屈服 90
痙攣與夢境 101
疼痛的心 114
悔過從善的人 127
戛然而止 148
附錄
施皮特勒年表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