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科學思想史領域的經典名著,既是科學史著作,也是哲學史著作。對后世的科學思想史家產生了重大影響。它考察了近代科學興起的過程和原因,強調科學與哲學、宗教等人類思想領域密不可分。本書對哥白尼、開普勒、 伽利略、笛卡兒、霍布斯、吉爾伯特、波義耳和牛頓等16、17世紀“哲學家-科學家”的方法和形而上學預設做出了精彩的分析,解釋了近代世界觀的成功和局限性。其明確的哲學動機是,為什么近代思想的主流是這個樣子。 為什么認識論問題會成為近代哲學的中心問題。
埃德溫·阿瑟·伯特(1892-1989),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康奈爾大學哲學教授。其主要著作有:《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1924)、《科學時代的宗教》(1930)、《正確思考的原則和問題》(1931)、《英國哲學家:從培根到密爾》(1939)、《宗教哲學的類型》(1939)、《慈悲佛陀的教誨》(1955)、《人尋求神:宗教史和宗教比較研究》(1957)、《尋求哲學理解》(1965)、《人的旅程》(1981)等等。
譯者簡介:張卜天,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副教授,國內杰出的中青年翻譯家,已為我館翻譯重要學術著作多部。譯文質量獲得讀者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