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個主題,開啟中國攝影史研究的新階段
隨著一系列通史著作的出現(xiàn),中國攝影史寫作已經(jīng)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著名藝術史家巫鴻教授基于現(xiàn)代學術方法,用十個個案進行細致的研究,挖掘中國攝影的多元傳統(tǒng),大大推進了中國攝影史研究的深讀和廣度。
★ 外國攝影師怎么拍“中國”?
清朝末年,美國攝影師米勒拍攝了大量人物肖像,被認為是真實人物的寫實照片,而巫鴻教授察覺到了其中的疑點,例如:一個貴婦為什么會穿著全套命服去影樓拍照?這套服飾在其他人身上不斷出現(xiàn),又是怎么回事?在這些疑點的背后,關系到的是外國攝影師如何利用這些影像,努力將中國納入世界范圍的視覺敘事傳統(tǒng)。
★ 剪辮子:中國人如何看自己?
從普通人的發(fā)辮合影留念,到魯迅等人的“斷發(fā)像”,直到溥儀決心剪掉自己的辮子,攝影在展現(xiàn)近代社會發(fā)展的同時,也融入了中國本身的視覺文化。
★ 中國攝影的未來
1840年代開始,攝影就讓中國處在全世界的視野之中,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中國藝術家已經(jīng)可以用更積極的姿態(tài)看待攝影和世界,從古代藝術和現(xiàn)實生活中汲取豐富多樣的視覺素材,在世界藝術史的圖景中做出獨有的貢獻。
達蓋爾銀版攝影術于1839 年誕生,隨后第*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這項新發(fā)明便隨著殖民擴張一起來到中國。從西方旅行家*早的攝影記錄開始,到“*革”后的實驗攝影,攝影在中國經(jīng)過一個半世紀的變化,生發(fā)出了豐富多元的內(nèi)涵,或者與瞬息萬變的政治社會情勢相關,或者表現(xiàn)個人的心靈世界,抑或以此為媒介直接與藝術本身對話。
巫鴻教授采用“深描”(thick description)的方法,選取十個極具代表性的個案,探索中國攝影表現(xiàn)的多重歷史,在對事實進行仔細檢驗的基礎上,他通過對攝影形式、圖像、技術和社會語境的研究,結合近距離視覺分析和廣泛的跨學科闡釋,在更深層次上理解攝影師及其作品,開掘中國攝影的多元視覺傳統(tǒng),并探討這些影像如何參與并構成了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部分。
巫鴻,著名藝術史家、藝術評論家、策展人,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現(xiàn)任芝加哥大學美術史系和東亞語言文化系“斯本德杰出貢獻教授”,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及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
近年來致力于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的研究與國際交流,策劃眾多重要展覽,包括《瞬間:20世紀末的中國實驗藝術》(1998)、《在中國展覽實驗藝術》(2000)、《重新解讀:中國實驗藝術十年(1990—2000)》(2002)、《過去和未來之間:中國新影像展》(2004)、《關于展覽的展覽》(2000、2016)、《中國當代攝影40年》(2017)。
代表著作有《武梁祠》《禮儀中的美術》《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筑中的紀念碑性》《重屏》《廢墟的故事》《走自己的路》《作品與展場》《榮榮的東村》等。
引 言
第一部分 以影像表現(xiàn)中國與自我
一 創(chuàng)造“中國式”肖像風格:以彌爾頓·米勒為例
二 攝影征服中國: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照片的一部“宏偉影集”
三 剪辮子:民族與自我在影像中誕生
四 關于攝影的攝影:金石聲和他的內(nèi)部空間
第二部分 重訪多元視覺傳統(tǒng)
五 尋覓仙山:中國山水攝影的美學和源流
六 “老照片熱”與當代藝術:精英與流行文化的協(xié)商
第三部分 攝影當代性的建構
七 莫毅:一個城市民俗學者
八 劉錚和他的《國人》
九 榮榮:廢墟中的自傳
十 繆曉春的時空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