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尋自然的秩序》一書中,法伯考察了近三個世紀以來的博物學傳統(tǒng)。法伯認為,博物學是介于“民間生物學”和主流科學之間的傳統(tǒng)?!安┪飳W與早先的‘民間生物學’的區(qū)別在于,博物學家們試圖根據(jù)共有的潛在特征為動物、植物和礦物分組,并利用理性的、成體系的方法給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的變異建立秩序,否則這些變異將太多而難以應對。”博物學與現(xiàn)代科學的區(qū)別主要在于現(xiàn)代科學更加依賴實驗。法伯令人印象深刻地展示了像林奈、布豐、圣提雷爾和居維葉這樣的先行者如何推進這一領域的發(fā)展并將其塑造成我們當前所見的樣子。本書還考察了自然博物館、植物園和動物園之類的新設施在科學建制和吸引公眾注意兩方面所起的作用。
――《出版家周刊》
在《探尋自然的秩序》這本書中,作者追溯了自啟蒙運動以來有關博物學家的傳統(tǒng),并思考了博物學與生命科學中其他領域的關系。為給便于一般讀者和學生了解本書相關話題,書中介紹了早期博物學家的探索經(jīng)歷、分類系統(tǒng)思想的產生、博物館和動物園的發(fā)展,以及促使“收集者”們堅持下去的多種動機。作者還探討了社會文化背景、機構設置和政府資助在博物這種長久體系中的重要性。
保羅·勞倫斯·法伯,美國科學史家,科學史博士,俄勒岡州立大學科學史系榮休教授。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員,曾任科學史學會(HSS)會長(2010~2011年)。主要研究方向為自然科學學科的發(fā)展歷史,尤其是鳥類學和博物學傳統(tǒng)。著有《發(fā)現(xiàn)鳥類:鳥類學的誕生(1760-1850)》等書。
譯者簡介:楊莎,北京大學哲學博士?,F(xiàn)為西北大學科學史高等研究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博物學史、植物學史和意識哲學。
致謝 ......... iii
引言 ......... v
第一章 采集、分類和解釋自然:林奈與布豐,1735~ 1788......... 1
第二章 新標本:將博物學轉變?yōu)橐婚T科學學科,1760~ 1840......... 23
第三章 比較結構:打開自然秩序的鑰匙,1789~ 1848......... 43
第四章 新工具與標準實踐:1840~ 1859......... 55
第五章 達爾文的綜合:進化理論,1830~ 1882......... 69
第六章 研究功能:生命科學的另一種視野,1809~ 1900......... 89
第七章 維多利亞時代的魔力:博物學的黃金年代,1880~1900......... 109
第八章 新綜合:現(xiàn)代進化論,1900~ 1950......... 125
第九章 作為通才的博物學家:E.O.威爾遜,1950~ 1994......... 137
結語 ......... 151
延伸閱讀推薦 ......... 155
索引 ......... 171
叢書書目
自然文庫(第一輯)
《看不見的森林》
《一平方英寸的寂靜》
《種子的故事》
《鮮花帝國》
自然文庫(第二輯)
《醉酒的植物學家》
《鳥的感官》
《羽毛》
《探尋自然的秩序》